塑化劑是什麼 ?在塑膠中的角色與功能
塑化劑(Plasticizers),又稱增塑劑或可塑劑,種類多達百餘種,是一類能改善材料性能的化學添加劑。它能讓塑膠更柔軟、有韌性與延展性,使材料更容易拉伸與塑形。
常見的塑化劑包括鄰苯二甲酸酯類(Phthalates)和非鄰苯類(如 DINCH、DOTP 等)。其中,鄰苯二甲酸二(2-乙基己基)酯(DEHP)是廣泛使用的一種。這類物質在水中溶解度低,但容易溶於多數有機溶劑,具良好的相容性與可塑性,因此常被添加於各類塑膠製品中。
塑化劑是塑膠工業中常見的添加劑之一,可提升材料的柔軟性、耐用性與加工性。不同種類的塑膠,會依產品用途與性能需求,添加不同種類與比例的塑化劑。其中,聚氯乙烯(PVC)是最常使用塑化劑的材料之一。原本質地較硬的 PVC,經添加後可調整軟硬度與韌性,廣泛應用於保鮮膜、雨衣、水管、地板及電線外皮等產品。此外,其他塑膠如聚氨酯(PU)、橡膠及乙烯共聚物...等,也可能添加塑化劑以改善彈性與加工性能。
塑化劑不只用在工業塑膠,也常出現在化粧品、指甲油、洗髮精、沐浴乳等日常用品中,幫助產品維持顏色、香味和光澤。它同時也可用於食品接觸材、家居塑膠用品或油漆塗料,讓產品更柔韌、耐用,也更容易加工。
塑化劑的暴露來源與健康影響
部分塑化劑可能干擾人體荷爾蒙與內分泌系統,因此有時被稱為「環境荷爾蒙」,它們主要透過飲食、日常用品和環境接觸進入人體:
- 食品接觸材:使用添加塑化劑的保鮮膜、食品容器與包裝或飲水管線...等,都可能污染食物,讓塑化劑進入人體。
- 日常用品:化粧品、指甲油、香水、沐浴乳...等,常含塑化劑幫助香味持久或增加質感。
- 環境接觸:粉塵吸入、家具裝飾材料、塑膠地墊...等,也可能讓塑化劑經皮膚或呼吸進入人體。
- 母嬰傳遞:孕婦體內的塑化劑可以透過胎盤或母乳影響胎兒與嬰兒。
長期或過量暴露塑化劑,可能影響不同族群的健康:
- 女性:乳癌、子宮內膜癌風險增加;孕婦暴露可能導致早產或胎兒生殖器官發育異常。
- 男性:睪丸受損、精蟲數量下降,可能影響生育能力。
- 兒童與青少年:可能出現性早熟、過敏、皮膚炎或發育異常。
- 一般族群:可能增加心律不整、動脈硬化,並影響肝臟、腎臟功能。
台灣《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》塑化劑要求
分類 |
規範內容 |
材質試驗 (非PVC所有塑膠類) |
八種常見塑化劑 (DEHP、DBP、BBP、DIDP、DINP、DMP、DNOP、DEP)個別含量 不得超過 0.1%(重量比) |
材質試驗 (針對PVC塑膠材質) |
上述八種塑化劑 總含量 不得超過 0.1%(重量比) |
溶出試驗 (所有塑膠類) |
DEHP ≤ 1.5 ppm;DBP ≤ 0.3 ppm;BBP ≤ 30 ppm;
DIDP ≤ 9 ppm;DINP ≤ 9 ppm;DEHA ≤ 18 ppm |
嬰幼兒食品器具及容器 (專供三歲以下) |
不得添加(DEHP、DNOP、DBP、BBP)四種塑化劑 |
除了衛福部針對食品器具與容器包裝的塑化劑規範外,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也將多種塑化劑列為管制物質進行管理。若想確認哪些塑化劑被列管,可至「
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快速查詢」網站查詢最新資料。
SGS提供測試服務
塑化劑存在於許多日常生活用品中,長期接觸可能影響健康。因此,全球市場法規對塑化劑都有明確規範。無論是食品接觸材法規(如台灣、歐盟...等),或是日常消費品規範(如歐盟 REACH、美國 TPCH、CPSIA 針對包裝材與兒童用品...等),都對塑化劑的使用訂定了要求。
SGS 提供完整的塑化劑檢測服務,協助產品符合各項法規規範,保障消費者安全。若您有測試需求,歡迎與我們聯繫。
延伸閱讀 :
塑膠微粒:食品容器與包裝中的隱形風險
※ 本文由SGS雜貨實驗室食品容器具編輯小組編撰 ;若他方引用本網頁相關文章內容亦應註明出處,並應確實遵守著作權規範。
資料來源 :